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要闻正文

校友盖志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

发布时间:2022-06-03  点击:

近日,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地科学院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1998级校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盖志琨的论文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生态和演化前沿》,首次揭示了人类中耳由鱼鳃演变而来。该成果引起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国内外多家媒体广泛关注报道。

据悉,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盖志琨,第二、第三、第四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普·艾瑞克·艾尔伯格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菲利普·多诺霍。

盖志琨介绍,中耳是人类拥有灵敏听觉的秘诀所在,目前已有充分的胚胎和化石证据证明,人类中耳是从鱼类的喷水孔演化而来。

但喷水孔又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曾困扰学术界上百年。最终,科学家从中国的化石中找到了揭开谜团的线索。

盖志琨团队于浙江长兴发现的4.38亿年前的曙鱼脑颅化石

“近20年来,我们的研究团队先后在浙江长兴、云南曲靖分别找到4亿多年的曙鱼和第一鳃囊中完整保存鳃丝印痕的宽甲鱼化石,为脊椎动物喷水孔起源于鱼鳃提供了确切的解剖和化石证据。”盖志琨说。

这些化石被拿到瑞士苏黎世的瑞士光源进行了无损扫描。之后,又应用三维重建软件对曙鱼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曙鱼所有脑区、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

盖志琨团队于云南曲靖发现的4.1亿年前宽甲鱼化石,保存了鳃丝的结构

盖志琨表示,最新发现解释了为何人类耳朵和口腔是相通的,连接它们的正是4亿多年前,鱼类喷水孔经过口腔通向鳃的呼吸通道。

“这是古鱼类遗留给人类的演化残迹,现在我们叫它咽鼓管。”盖志琨说。(供稿:校友工作办公室 地科学院 责编:徐展)

校友简介:盖志琨,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1998级本科校友,博士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古动物地理的研究工作。近5年来共发表论文20篇,专著1部,其中专著《无颌类的演化史及中国化石记录》,作为丛书之一分别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一等奖和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特等奖。目前已经在脊椎动物颌起源这一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在《Nature》和《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分别以封面推荐文章和封面文章发表,其成果结合分子、发育生物学的最新资料,为解开脊椎动物颌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使得颌的起源研究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先后入选英、美、日经典教科书达10多种,例如《演化发育生物学》《演化神经学》《生命史》《古脊椎动物学》等,曙鱼也被认为是跟提克塔利克鱼、始祖鸟、弗洛勒斯人等一样重要的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2008年获欧盟综合研究计划(SYNTHESYS)的资助,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短期访问。2011年入选《北京科技报》青年科学家栏目科学新锐。2012年在美国罗利获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SVP)颁发的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