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信箱 | 信息公开 | English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科大学者/故事正文

王明镇:齐抓共管  共创辉煌——我校四级英语统考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23  点击:

我自1983年进入教务处,先后担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连同以后分管教学工作的时间,前后加起来超过20年。我在教务教学管理上紧紧依靠各院系,调动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虚心学习、继承本校以往和兄弟院校的经验,从我校实际出发,勇于改革创新走自己的路。在学分制改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学分制)、考试管理改革、学籍与成绩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给予肯定,师生普遍认可,兄弟高校来取经。1992年,我校教务处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先进教务处”和“全国教材管理先进单位”。

很多事情经常想起,不能忘怀,其中有一件事我记忆特深,因为那是我和教务处全体人员、学校学团部门、各院系领导、院系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全体英语教师以及历届本科班成千上万的学生共同奋斗10余年的一件事,那就是“齐抓共管,共创辉煌—我校四级英语统考10多年连创佳绩”的故事。

10年统考,10年辉煌。

那是1987年第一次组织本科二年级下学期四级统考,在第一次全国性统考一门课程中,我校通过率达40%,大部分学校则在10%以下,此后我校通过率更是直线上升到60%、70%,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1991年以后,连续稳定在90%以上,最高时达94%。此时,重点院校仅到60%,全国平均40%,一般院校更低。当时我校仍是煤炭工业部部属高校,煤炭院校通过率更低,我校遥遥领先,其他高校都表示怀疑,不相信。我校成绩突出到什么程度,1990~1995年,我校通过率在92%~94%,我大儿子在清华大学就读,清华大学通过率为90%多、优秀率85%,我校的通过率和清华大学比,大体持平,但是就优秀率而言,清华大学85%,我校只有20%,不过我们创造的英语学习氛围好,在学校固定的时间点统一播放录音。很多学校到我校来考察、学习、了解,当得知我们齐抓共管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时,大家都从相信到信服,最后都很佩服。

一时间我校在煤炭系统十几所高校中名声大振,都知道山东矿院学生英语统考成绩好,煤炭工业部科教司也表示原来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居然是真的。在山东省我校不算是最高的,是比较高的,受到一致赞扬。外语协会、省教育厅都认为我们不容易,生源不理想,录取分数低,矿业类院校录取情况都是每年等到最后接受调剂,而第一志愿填报、录取的则很少。

为什么我校四级统考成绩会如此令人震动?

我国学生英语基础差,为适应改革开放对人才的需要,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英语的热潮。招聘考外语,晋升职称考外语(中级、副高、正高职称都要考),出国考托福、雅思和GRE等,总之要想进步、提高,就要学外语、考外语,外语成绩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有的老师就因为外语通不过,一辈子停留在中级职称,甚至退休后还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因此国家四级统考从1987年开始,从1985级学生开始统一考试。

由此,英语一次通过率成了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各省教育厅十分重视,外语学会组织活动、交流、通报、比较;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明确规定四六级成绩、证书、分数,当时形成了一种极端重视外语的氛围。

取得如此突出成绩的原因可以概括成两句话、八个字:全校“齐抓共管”,师生“齐心协力”。

全校上下,以教务部门、学团部门为主,到各院系行政、学生,制定了政策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想方设法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全体任课教师刻苦努力,学生积极配合响应。

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1)50分政策(校内政策,与学位挂钩)见奇效。当时之所以采取这个政策,是基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基础差,入学初相当一部分不足50分,严重影响通过率。按60分授予学位,会使一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失去信心。因此我提出校内政策,50分算通过,校内认可。这一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信心,在争50分的过程中,不可能留劲儿,相当一部分学生冲上了60分线。

(2)重点关注两头。一是上头,意即好学生,由此提高优秀率;二是下头,指的是50多分、55分上下,甚至57分、58分的这一部分学生,属于推一推、拉一拉就能上去的这部分学生,所占比重也不小。

(3)采取了强力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为外语教师正名。当时外语工作量系数为0.8,老师有怨气,感到低人一等。改为与其他课一样,而且统考成绩较好,就将系数加到1.1,且与职称挂钩。如此一来,外语教师再苦再累也无怨言,上课都提前15分钟到,涌现出柴之良、张树臻等一批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二是每年召开一次统考总结表彰以及动员大会。每次开会我都出席并讲话,公布各院系成绩名次,公布优秀奖、进步奖名单,重奖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组织单位。取得统考第一名的教师工作量系数提为1.1,统考第一名的系、班级和统考优秀个人均重奖,还颁发统考进步奖。三是召开教师工作会议。颁发各单项奖,涉及管理人员、学团部门、院系教务员等。

全校定时广播外语学习节目,辅导员、班主任全力支持、广泛发动,创造良好的考试条件。

通过这些举措,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管理是保障服务(当然也包含监督、制约、制定政策等)。

当时,也有争议。全校都动起来了,学生热情很高,形成了学习外语的热潮,的确也占用了大量时间,很多课余时间都被占用了。几个系主任提出异议,这样做合适吗?我力排众议,提出在当时学风浮躁的背景下,抓英语统考起到了抢回被荒废的时间和正学风的作用。因此,经过争论,在抓统考问题上,全校上下认识一致,没有杂音。

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和效益:一是对于就业来说,学生可以凭证就业;二是学生考研有了资格;三是学校声誉大增;四是打下了良好基础,长期受益。有力的证据是,1989年政治风波,学生一哄而散,全部离校回家了,各单位催不回来,此时正值四级统考的时间,国家统考肯定无法进行。我当机立断提出,我校统考如期进行,如果缺席,将没有成绩。结果学生全部返校参加了考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全国重视、高校重视,经过 10多年的重点培养,外语人才稀缺的现象得到极大改观。国家对四六级考试改变办法,不再通知分数,减小竞争,减轻压力,允许多次考试。我校1995年一次通过率在87%多,基本稳定,毕业之前少量未通过。每年学位委员会开会,教务部门提出一个比例,因外语而不能获得学位的人数控制在1%~2%。

选自《科大故事②》(2018年12月出版)(讲述:王明镇 整理:田静 李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