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伴随着清凉的海风,我校省派第四轮第一书记毛庆东、郭涛林、李恒忠、于海峰从“象牙塔”奔赴扶贫一线。到村任职后,他们迅速转变角色,铺下身子,扎根在脱贫一线。
2021年5月,风从临沂郯城吹来,带着花香,也带来了泥土的芬芳,四位第一书记在郯城县泉源乡的驻村任期结束了。他们帮扶的毛家寨村、南毛村、纪庄村、小王庄村,4个村14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群众年人均收入5000元以上,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村集体收入由年均不到3万元跃为年均7万元以上,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乡村美景进一步显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学校第一书记工作组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提升乡村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培育增收产业,多措并举带领帮扶村脱贫致富力拔“穷根”;抓实基层党建,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留下了带不走的工作队。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人居环境
“路不好走”“靠天吃饭,旱涝不保收”“夏天村里污水臭气熏天”……到村任职后,第一书记们立即开展工作,逐户走访,深入村民家中唠家常,摸实情。在他们的工作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群众反映的意见。
必须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改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第一书记们“磨破嘴、跑断腿”,向上级申请扶助资金,多方协调筹集资金,一趟一趟动员群众拆违建、清障,用真情实意和细致耐心化解一个又一个难题。
郭涛林负责帮扶的南毛村,紧靠马陵山西麓,村东有800余亩果园,因为山路崎岖难行,果农只能肩挑人抬,导致大量果子不能及时出售,丰产不丰收。看着果树下一堆堆的烂桃,郭涛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及时向上级组织反映实情,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并与工作组其他队友沟通,协助做好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由于工作细致到位,获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拥护,施工清障需要砍伐30余棵树,拆掉3处房屋,村民都自觉配合工作,砍伐了树木,拔掉了蔬菜,清理了麦田,没向集体索要一分钱补偿。
“如今山里新修了水泥路,俺家20多亩的桃园卖桃再也不犯愁了,这多亏了第一书记……”走在通往马陵山新硬化的水泥路上,南毛村果农郭思杰心里无比踏实。
生活条件要便利,生产条件更要有保障。在农村,地比天大,在资金、土地和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怎样改善生产种植条件做到丰产丰收,是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毛庆东驻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毛庆东不断研究上级政策,打电话、亲自拜访,挨个部门请教、学习,希望通过申请补贴,协调资金改善村民种植条件。功夫不负有心人,毛庆东了解到把耕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政府就能出资修提灌站,相应改善生产配套设施。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水、电、路多种设施的改造。毛庆东跑供电公司、跑企业,找校友协助,最终“磨”来了一座免费变电站,毛家寨村2600余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最终完成。
两年来,帮扶村先后建设硬化村内道路18.92公里;整理修缮排水沟渠、排污管道8800米;栽种绿化苗木67000余株;建设绿化带面积21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74盏……4个帮扶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现在区域布局合理、功能设置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成为现实。
两年来,第一书记工作组争取危房改造资金16.75万元;利用重要节日节点,大力表彰好媳妇、好婆婆等“四德”先进个人,倡树文明新风;走访慰问贫困群众232户次,发放爱心资金、爱心棉被、米面油等物品,关爱困难群众生活。他们时刻关心关注“三无”人员、贫困家庭学生、老弱病残等重特困群众,及时把医疗、教育、兜底等保障政策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扶志+扶智
精准扶贫拔“穷根”
扶贫先扶志,扶贫要扶智。在扶贫路上,第一书记工作组从思想观念入手,带动村民树立自力更生意识,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持续稳定提升村民经济收入,确保“脱贫不返贫”;他们定期慰问、关爱贫困学生,捋顺教育扶贫各环节,使教育扶贫实现常态化、机制化。
“有村子党支部带头办合作社,俺们就有了主心骨。俺也加入合作社了,以后每年都能分红,我的日子有保障了。”昔日的小王庄村贫困户王二社现已脱贫,过上了吃喝不愁的日子。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小王庄村将省派第一书记配套产业扶贫资金60万元作为村集体和贫困户资金直接入股合作社内,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让贫困户优先加入“合作社”,按照每年“300元/亩+分红”流转方式,流转土地200亩,建设优质榛子基地示范园。在第一书记于海峰的多方协调努力下,合作社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土地经济效益实现成倍增长。
在小王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第一书记们带领各自帮扶村纷纷行动起来。纪庄村以党支部的名义带头种植大棚,盘活3个村集体大棚,一个大棚年收入5万元;毛家寨村通过党支部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社,引导村民改善种植结构,促进收益增长;南毛村成立了郯城县佰兴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促进村集体增收……
同时,第一书记们积极开展农村农业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提升“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先后带领60余人次先后到寿光、平度、沂水进行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展思路、增长才干。
一个个项目陆续建成,一个个品牌陆续树立,一项项技能陆续掌握,一个个产业陆续培育……在第一书记工作组的帮扶下,村集体收入提高了,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脱贫致富的信心足了。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之策。从高校走出的第一书记,深知教育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力有多大。
两年来,第一书记们走村入户,走进中小学,进行摸底调查,把教育扶贫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节,他们与社区内的北毛小学教师们座谈,交流在教育工作中的经验感悟,提升基础教育成果;儿童节,他们为小学生们送书包、文具,送去礼物和浓浓关爱;暑假期间,他们组织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学生到帮扶村进行支教,组织学校“益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团为帮扶村群众修理电器,树立自力更生意识,普及培训相关技能……在第一书记帮扶的村子,对教育的投入和扶持越来越多,越来越走向常态化、机制化。
夯实基层党组织
留下带不走的工作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靠好的带头人和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第一书记工作组牢记中央指示,始终把加强党支部建设作为根本任务,强班子、带队伍,建阵地,整顿涣散的基层党组织,丰富党建内容,创新党建载体,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李书记来了,俺们村党支部的活动才开展起来。现在俺们有宽敞的党建多媒体会议室,每个月25号,党员同志们在这集中学习,现在俺们的学习热情可高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带领大家伙儿一起奔好日子呢。”谈及村党支部的变化,纪庄村党员纪朝钦向记者介绍道。
纪朝钦口中的李书记,就是第一书记李恒忠。入村以后,李恒忠始终把党建作为第一要务。每月25日组织党员学习、参观、议事、活动。通过组织开展“重温一次入党誓词”“上一次党课”“走访慰问一次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开展党员星级评定”等多种活动,极大地增强了村里党员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李恒忠任职的纪庄村相继被评为“山东省美丽乡村”“沂蒙乡村振兴好支部”,任职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提升。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第一书记们入村后抓实基层党建,打造带领群众致富的“好班子”。两年来,他们在4个帮扶村新发展党员11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名,结束了两个村十余年没有发展党员的历史。真正做到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注重宣传、培养和教育,物色培养村后备干部,在发展党员等方面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一批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农村优秀人才被充实到村“两委”中,村级班子的战斗力明显增强。
两年来,第一书记工作组在4个帮扶村建章立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党员积极性。帮扶村党员会议由最初开不起来到现在积极出席,党员活动和义务劳动由最初搞不起来到现在踊跃参加,勇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急难险重前冲锋在一线的党员越来越多。
两年来,第一书记工作组搭建党建活动阵地,新建村党支部办公室2处,修缮村党支部办公室2处,新建村文体活动中心4处,改善了党员学习条件,提升了党员服务意识和本领。推动帮扶村实现“一个班子运转、一个场所办公、一个体系服务”,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方便。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第一书记工作组与村干部共同商议防控措施,落实好上级部署,做好村庄的防控工作。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成为村子疫情防控工作的一面旗帜。
基层党组织工作理顺了,踏实肯干、为民服务的好班子建立起来了;集体收入翻番了,贫困群众全面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村容村貌大变样,乡村美景醉人心……
“现在旱能浇,涝能排,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这样的好日子多亏了第一书记啊”“村子党支部带头办合作社,俺也加入合作社了,以后每年都能领分红,日子有保障了”……对第一书记,村民们有着说不完的感激。
“以后一定会抽空多回来看看乡亲们”“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心里永远会惦记着”第一书记们对帮扶村有着放不下的挂念。
两年扶贫路,一生驻村情。第一书记们的任期结束了,他们与村民们的感情却更深了。700多个日夜的相伴,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扶贫群众的“幸福指数”,挥洒过汗水的村庄成了他们心中永远记挂的“故乡”。(记者:范琪)
研讨扶贫工作方案
查看扶贫项目工程实施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