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我校“智能海洋机器人创新团队”获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仅有50支学生创新团队获此殊荣;2017年8月,我校SmartRobot战队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7战7捷,喜获全国亚军……据统计,在2016、2017两年里,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7048项,同比增长154.7%,其中国家级奖励2383项,同比增长90.03%,学校获得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1.3%。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更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一种新“时尚”。
“各个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有些竞赛超过90%的在校学生都会参加。”作为分管科技创新工作的副校长,这样火热的场面是刘新民最乐意看到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作为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丰富的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学校希望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科技创新的过程找到主动学习的目标乐趣。”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学生在国内外各项顶尖赛事中摘金夺银,源源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得益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健全、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等多方面的“源头活水”。
落实“三个到位”——创新机制更加完善
在9001jcc金沙以诚为本,科技创新显然成了一条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这条‘绿色通道’得益于,我们建立完善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从学校、学院、教师、学生等各个层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做到政策、经费、场所三个到位,保障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校团委书记王震介绍。
政策激励到位,真正暖了师生的心。学校将创新成绩纳入学生评奖评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将创新业绩纳入教师考核评定工作。随队获得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的大学生机器人团队核心成员刘龙阁凭借优异的成绩,在2017年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而跟他一起通过这条通道的,在学校并不少见,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学校科技创新机制的获益者。这些政策的导向,极大地促进了师生投身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各学院也出台了相关配套制度。制度的出台和修订,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规范化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经费投入到位,为学生创新“加油”。制度作保障,资金作动力。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学校持续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资金投入。两年来,仅校级层面就投入经费1980余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其中,投入1610余万元,对学生竞赛获奖、发表论文进行奖励;投入370余万元,用于支持重大竞赛项目、学生申请专利、研究生开展科研立项,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
场所提供到位,解学生之忧。两年来,学校共新建创新成果展厅、创新实验室12个,总面积800余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学校共建有创新实验室23个,总面积2300余平方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有了去处,就像是等待萌芽的种子有了土壤,学生的积极性和最终成效都有了很大提升。
抓实“三个环节”——创新体系日趋健全
学校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制度的同时,积极做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和孵化环节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尽最大可能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
一是教学环节引领,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完善了“启蒙课程+基础课程+实训实践”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立4个创新创业必修学分;实施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设置了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等5类课程。通过参与学时与兑换学时的认定和记录,实现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信息化管理。
二是实践环节练兵,拓宽创新人才培养渠道。实施以一场报告、一次竞赛、一个项目、一件专利、一篇论文为内容的创新人才培养“五个一工程”。两年来,依托“创新创业大讲堂”“扬帆科海学生科技创新讲坛”“智绘讲堂”“厚土讲坛”“信息视野讲坛”等校、院两级学生创新讲坛,举办各类讲座、报告会240余场次。推行“一院一赛”“一专业一赛”,先后举办第一、第二届大学生科技节,承办了山东省大学生专利产品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等省级竞赛。抓好“四大品牌项目”,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友创新创业基金扶持项目等716项。积极组织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两年来,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724篇,其中SCI、EI收录24篇,研究生首位发表高水平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收录170篇。学生授权专利1020件。
三是孵化环节育苗,丰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坚持固本培土和开源活水相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引进外部资源,构建校内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工作”,一名团委工作人员介绍。注重加强学生科技社团和学生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学生创新提升工程“攀登计划”“创新教育实验班”“青年工程师培养工程”等学生科研团队培育项目,实现以点带面。两年来,注册成立学生科技社团57个,组建学生科研团队140余个,2800余名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学生机器人协会获“全国大中专学生最具影响力科技社团奖”称号。不断培育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创新空间。与兖矿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新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38个,截至2017年底,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396个。
通过抓实“三个环节”,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全覆盖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
实现“三个提升”——创新成效显著
多次指导学生参赛的高正中老师告诉记者,多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包括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在内的众多赛事,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同学们在参赛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获奖证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在好政策引导下和好环境影响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发展,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校园里也掀起了一股科技创新热潮,科技创新活动备受大学生的热捧。学校的创新举措和有效组织,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发现和培养一批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为大学校园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
学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学生科技创新之路,在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影响力、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获评教育部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在2013年至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79名,其中2017年评估结果排名第42名,位居山东省第2名。两年来,学校共评选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8923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在武书连《2017中国大学专利排行榜》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统计中排名全国第一。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两年来,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省级以上奖励704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383项。
学生创新项目“浒苔打捞装置”入选教育部“国创计划十周年”全国创新创业项目展示,为山东省5项创新创业展示项目之一;在2017年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有4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还涌现出了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孙朝阳、陈天祥等优秀学生典型,2017年,学生曹昂携带其研发的消防机器人接受央视CCTV科教频道专访……创新教育,在这里进入人才培养主渠道;创新文化,在这里蔚然成风。每株嫩绿的创造之芽,都需要一把生活之土。通过学校一系列新举措,学生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王震表示:“新时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坚持改革创新,推动我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让学生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