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实现之年,也是我校中层领导班子新聘期开局之年。学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谋势而动、顺势而为,记者关注到,学校科研处从名称等方面进行了体系的调整,从科研处到科技处,各方面工作有了新的规划和变化。近日,记者对科技处处长陈连军进行了走访。
记者:陈处长,您好!在过去四年,科研处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陈连军:过去的四年是我校各项科研指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期。立项国家级项目354项,获批科研奖励277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5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334件。特别是2019年,成果奖励方面,我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还有1项工作单位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种类和数量振奋人心。项目立项方面,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项,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总结这些年科研成绩的取得,归结于学校的整体部署、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全校科研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学校各部门单位的有效协同。科研处在科研制度创新、环境优化、激励引导、绩效考核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高价值成果产出能力、高水平项目承接能力、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能力和高质量科研平台建设能力。
记者:从科研处到科技处,学校在科技体制、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是否有变化,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陈连军:根据分类发展、精准服务的要求,科研处重组设置科技处和人文社科处,成果转移转化、校学术委员会、军工项目管理工作新增到科技处,有利于系统整合、整体谋划。老师们也都知道,近段时期,科技、教育、发改、财政等国家部委和省市密集发布了调整评价导向、改革科技体制、净化学术环境、提升服务能力等一系列文件和细则,对我校科技体制改革、科研资源配置、学术活动导向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科技处按照“学习型支部、服务型团队、技术型干部”处室建设目标,进一步提高准确把握学校发展阶段、深刻领会改革文件精神、优化校内制度体系建设、做好学校科技发展服务的能力。
科技处将继续在科研整体布局上“用心”、在创建良好科研环境上“用力”、在促进科研开放合作上“用功”、在强化科研精准服务上“用情”,为我校科研工作保量提质升级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请问针对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规划,2020年科技处有哪些重点的工作要开展?
陈连军:按照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总方向,努力保持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的良好发展态势,并努力推动点线面新突破。
2020年,科技处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扎实落实“一二三八十”既定目标任务安排;二是精心谋划科研体制改革和配套制度体系建设;三是主动探索新形势下的科技评价体系建设;四是全力争取国家级项目、国家级奖励等重大项目申报和重大成果产出;五是稳步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平台建设工作;六是着力推动高价值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七是加快实施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八是积极确保军工资质办理及相关制度建设;九是继续完善专门科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十是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全链条风险防控等。
记者:近期以来,受疫情影响学校尚未开学,请问科技处的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陈连军:今年学校教师科研面临着巨大挑战。疫情对科研活动的影响是全国普遍性的,不仅影响人员科研出行,对国家经济的冲击也影响着未来2~3年内国家科技经费的投入规模。
最近一段时期,科技处及时发布做好疫情防控和潜心科学研究的倡议;及时分析研判疫情对科研工作的影响。1-4月份横向科研合同数量和合同金额与去年同比下降61.6%和54%,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上级部门和兄弟院校加强沟通,了解和共享科研信息,促成教师团队的跨校合作申报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与兖矿集团、山东能源集团签署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合作三方协议;与学院和合作发展处等部门紧密协作,获取企业技术需求,有序恢复正常科研工作;制定《科研财务助理》《科研信息公开》等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绩效考核,做好在研项目的年度考核、结题组织、绩效评价等工作。
今年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阶段共申报538项,首次超过500项,期待老师们能在后续的评审中取得新丰收。另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各类科技团队申报、各渠道奖励评审、学校军工保密资质申办等工作,持续稳步推进。
记者:下一步,科技处在新的一段时期,主要目标思路和重点工作有哪些?
陈连军:落实《科技创新攀登工程实施方案》和“基础研究倍增计划”等规划,以提高科学研究质量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充分解放和调动科研主体、基层单位和广大师生积极性、创造性和科研活力,继续做好全校科研服务工作。
一是正确处理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于法有据地探索和落地相关改革部署工作。如在横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上在进一步放宽使用范围、简化办理程序、试点“包干制”等,进一步释放创新要素活力。二是提升科研团队、科研平台建设能力。加强组织协调和顶层设计,建设有基础、有前景、有领军人才的交叉研究团队和科研平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根据破“五唯”等要求,调整团队平台考核评审条件,以目标明确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重大需求和重大成果产出为牵引建设科研团队和专门科研机构等。三是突出科技成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部分省份已经强化省科技进步奖对专利等成果转移转化的明确要求。科技处会同相关部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服务青岛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实现科技、市场、资本的有机结合。
新机遇、新挑战!科技处与全校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一起,齐心协力绘制科研发展新蓝图,定会开创工作新局面。(记者:任波 责编:范琪)